南榮河-歷史人文
南榮河是臺灣基隆市的一條河川,為旭川河主要支流之一。該河發源於紅淡山,河長約2,800公尺,流域面積約286公頃。南榮河原名石硬港,昔日與蚵殼港(今名西定河)同為注入基隆海灣的獨立河川。
彰州人稱河川為港之習慣,基隆共有四條溪流匯流入港灣,田寮港自東而西,蚵殼港自西而東,石硬港自南而北,牛稠港自西北而東南,形成基隆居民四個自然生活圈,俗稱為四港門。
石硬港源於魴頂(今南榮公墓),今紅淡山西南麓及對面竹仔嶺,山陵澗水會集入峽谷。由南向北流經基隆市南榮路、仁五路,於忠四路與蚵殼港(今西定河)交會,經孝一路由旭川河出港口,河流總長2.8公里。
基隆地區在早期四大港門,分別是田寮港、蚵殼港(現西定河)、牛稠港(外木山溪)及石硬港(現南榮河)。石硬港流域,自南而北可分為內、中、外石硬港。外石硬港因為接近港口,開發較早,清代以來漸和「大基隆」連成街肆的一部分。中石硬港的喧鬧,則由日治時代「三坑」煤礦帶來的。內石硬港在日治時期,仍屬偏僻的農耕區,人煙稀少,所以,當時政府將屠宰場、公墓等設施遷到此地。
如今,整個石硬港流域,沿公路兩側的住屋已和區連成一線。縱貫公路,經基隆隧道至魴頂之八堵隧道止,現稱南榮路,併行之石硬港河(今稱南榮河),兩邊坡地,清末已設置石硬港庄,此區域於1934年文獻中,發現圓山文化時期可能已有人在此活動。
正式紀錄則始於淡水廳志中,已有「石硬港庄」的文字記載,地廣人稀,初期以農業為主。日治之初仍沿舊制,大正九年廢庄改石硬港大字,昭和六年(1931),改訂地名,以河為界,東邊為瀧川町,西邊併同獅球嶺為堀川町,其中石硬港起源於紅淡山西南麓,並由南向北流貫紅淡山和獅球嶺之間,因河川兩岸岩石堅硬,故名為「石硬港」河,後稱南榮河。
南榮河位於基隆市。石硬港是南榮河的古稱,因兩岸岩壁堅硬而得名,日據時代叫瀧川,南榮河發源自紅淡山西南麓,流域分佈仁愛區十里,石硬港的河川水系不但歷史豐富,更是早期基隆市經濟繁榮的水上動力。石硬港的中段三坑地區過去盛產煤礦,佔全台二分之一,內段是農耕地。
日據時代,政府將公墓、屠宰場遷移至此,光復後發展鐵公路,縱貫線沿河畔興築,為基隆市發展奠下基石。隨著廢坑與鐵公路的發展,石硬港功成身退,昔日的「河」在都市計畫中變成「溝」,
廢坑與空地搖身一變成為住宅區,都市廢水「以溝為壑」,造成南榮河中下游生態死寂發臭。這就是石硬港哭泣的由來。
日本統治臺灣初期,實施「基隆市區改正計畫」(即都市計畫)以及基隆港築港工程,將基隆西南西定河下游以及旭川河進行改道工程,將兩條河道合流,並整治成為運河,稱為「旭川運河」或「南榮運河」。
現今基隆市府計畫將光一路攤販遷移到南榮河上游,但因場地不足,準備砍掉河畔柚樹,挪出空地安置。旭石田社區工場以蘇東坡的「詠柚花」破題,撰寫長文「哭泣的石硬港」,建請市府保留柚樹,容許市區僅存的河川生態區原貌繼續保存。